最近看到有人引用台湾的说法,称“历史证明,抗战是由中华民国领导并赢得的”,还说共产党在抗战中“七分发展自己,二分应付国民政府鼎豪投资,一分抗日”。
这话听起来挺有气势,但稍微推敲一下,就站不住脚。
说句实在的鼎豪投资,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努力,国民党未必能坚持到胜利那天,甚至整个中国的命运可能都被改写。
先说国民党。1931年九一八事变,日本侵占东北,国民政府采取的是“不抵抗”政策。张学良的东北军几乎没怎么打就撤了,东北三省拱手让给日本。这事可不是小打小闹,东北是中国的工业重地,丢了等于让日本多了一大块战略后方。蒋介石当时忙着“攘外必先安内”,把主要精力放在围剿共产党上,对日本的侵略一再妥协。卢沟桥事变前,国民党在华北的多次退让,直接让日本在华北站稳了脚跟。如果没有共产党的坚持抗战,国民党这种“不抵抗”策略很可能会持续下去。试想一下,日本长驱直入,占领更多地方,国民政府的资源和士气还能撑多久?别忘了,抗战初期,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屡屡失利,淞沪会战、南京保卫战接连失守,南京大屠杀的惨剧就是明证。如果整个抗战都靠国民党单打独斗,面对日本的军事压力,他们可能早就撑不住了,甚至可能像某些人担心的那样,走向妥协甚至投降。再来看共产党。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,绝不是“七分发展,二分应付,一分抗日”这种夸张的贬低能概括的。事实是,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、新四军在敌后战场发挥了巨大的牵制作用。他们深入日占区,建立抗日根据地,开展游击战,搞得日军焦头烂额。数据说话:到1940年,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华北、华中开辟了多个抗日根据地,牵制了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。这可不是小数目!日军自己都承认,敌后战场的游击战让他们“如芒在背”。
比如百团大战,1940年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,组织了100多个团的兵力,打击日军交通线和据点鼎豪投资,重创了日军的后勤补给。这场战役直接打乱了日军的战略部署,逼得他们不得不把更多兵力调去对付敌后根据地。可以说,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坚持,极大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。没有这“两线作战”,光靠国民党正面硬扛,日本的战车可能早就碾到重庆了。
更重要的是,共产党不光在军事上出力,他们还提出了“全民抗战”的战略。国民党那边,蒋介石更倾向于依赖正规军,觉得抗战是政府和军队的事,老百姓顶多当后援。共产党却不一样,他们号召全民动员,组织农民、工人、学生一起抗日。抗日根据地里,民兵、游击队、地方武装遍地开花,老百姓不仅提供情报、粮食,还直接参与战斗。这种“人民战争”的模式,让日军陷入“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”,动不动就踩雷,日子过得别提多难受。共产党还特别注重宣传和教育,鼓舞士气。只有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,才能打赢这场战争。相比之下,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,腐败问题严重,军队士气低落。共产党这种接地气、聚人心的做法,硬是把抗战的火种烧得更旺。有人说,共产党在抗战中“七分发展自己”,这话乍听有点道理,毕竟共产党确实在抗战期间壮大了根据地、军队和群众基础。但这能叫“自私”吗?根本不能!在日军占领区,共产党面对的是极端恶劣的环境:日军“烧光、杀光、抢光”的三光政策,物资匮乏,国民党还时不时搞摩擦。共产党要是不发展根据地、不壮大自己,哪来的力量去抗日?生存本身就是抗战的一部分!再说了,共产党的发展不是为了“占山头”,而是为了更好地打日本。建立根据地,组织群众,发展生产,这些都是为了让抗战有持续的动力。比方说,陕甘宁边区通过土地改革、减租减息,让农民吃饱饭、有余力支援抗战。这不比国民党某些地方官“吃空饷”、“压榨百姓”强多了?假设没有共产党,抗战会是什么样?国民党可能继续“不抵抗”或者“有限抵抗”,日军很可能迅速占领更多领土。没了敌后战场的牵制,日军能集中兵力打正面,国民党军队的装备和训练本来就不如日军,哪经得起这种碾压?更别提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派系斗争,抗战意志本来就摇摆不定。历史上,汪精卫不就带着一帮人投降日本,搞了伪政府?如果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死磕,国民党的抗战决心能坚持多久,真不好说。反过来,共产党的存在,不仅在军事上牵制了日军,还在政治上给国民党施加了压力,逼着他们不能轻易妥协。国共合作虽然磕磕绊绊,但共产党的坚持让“全面抗战”成了全国共识。没有这股力量,中国的抗战可能真会像有些人说的,走向灭亡的深渊。说到底,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,国共两党都出了力。但把共产党的贡献贬低成“七分发展、一分抗日”,这不仅是历史的不公,也是逻辑的漏洞。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浴血奋战、全民抗战的战略眼光、以及在最艰苦环境下的坚持,绝不是“可有可无”的。可以说,没有共产党,抗战的历史很可能被改写,甚至不会有胜利的那一天。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。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,铁一样的事实摆在那,谁也抹不掉。
咱们得还历史一个公道,也得让后人记住:那场胜利,是无数共产党人用血汗和牺牲换来的!
金致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